近段时间,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一弘多少有点心烦意乱。《碧生源被指涉嫌虚假宣传》、《碧生源被曝只值3分钱 独立研发能力遭质疑》、《碧生源“广告为王”遭冷遇 4分钱原料成本惹争议》……类似相关报道频频见诸报端,网络媒体疯狂转载,该公司遭到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互动的“围剿棒杀”,瞬间被拖入舆论漩涡。
2月6日,赵一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此事:“我们非常欢迎媒体的监督,因为媒体指出的问题能帮助企业‘强筋健骨’。但是个别媒体接二连三地刊发不实报道,就属于恶意中伤。我们已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机构 ‘告状’,同时还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这次我们不再选择做沉默的羔羊,一定要讨个说法。”
碧生源被爆料“棒杀”
记者在对大量的报道梳理后发现,爆料大多集中在三个问题:频频违规的广告、屡屡曝出的“不良反应”和极其低廉的成本。
去年1月,某媒体曾刊发一篇时评文章,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其负面效应直接波及香港股市,导致碧生源股价下跌,市值蒸发7.4亿港元。该篇时评“笔诛讨伐”的主要内容就是“不良反应”和广告违规。
3月15日,人民网刊发《市值蒸发7个亿 碧生源究竟祸从何来?》深度报道,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时评文章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碧生源的“成本论”是个新话题,遭到媒体热炒。根据最初出炉的报道,碧生源一包常润茶的成本仅为5分钱,后来跟进的媒体可能觉得不过瘾,强行“降价”后变成4分钱,最后一轮新闻报道就变成每包成本3分钱。
此番报道把碧生源折腾得够呛,首席财务官王志强紧急取消前往香港的航班,负责研发的副总裁蔡亚连夜从上海赶到北京总部,公司高层连开两天闭门会议,商讨应对之策。由于实在搞不懂个别媒体为何无视简单的市场经济理论、片面地曲解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关系,最后高管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选择沉默。
“真让我哭笑不得,就像秀才遇着兵。”赵一弘说:“姑且不论媒体的计算方法是否专业,我只想问一个问题,某些国际名牌皮包的材质是人造革,售价几千上万,媒体也曾报道其成本区区几百元;无独有偶,某些国际可乐饮料路人皆知,每听的售价是几块钱,但成本也就几分钱。你花钱买的不是原材料。”
滥用话语权显示乱象
然而,碧生源遭遇的“棒杀”现象并非个案,一些医药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他们的企业也经常挨类似的“板子”。记者经调查发现,个别媒体记者滥用话语权,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的拼凑新闻、偏听偏信、利益诉求等乱象,让企业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
“拼盘“新闻。现如今个别记者根本不到企业采访,而是根据已发布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复制,更谈不上向权威部门求证。比如某篇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出是摘取几篇已发稿件的内容,拼凑而成。
偏听偏信。记者在采访中刻意回避平衡原则,只听取事件当事人一方意见,而忽略其他意见,在没有进一步核实和调查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写出报道。
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助理赵玉传给记者讲起发生在他们公司的一件事情。“前不久,一篇报道指出我们的体检存在问题,并且有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实际上,我们与这位消费者进行积极的沟通,邀请她重新复查。原本一件商家和消费者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却被媒体报道成恶性事件。而且,整篇报道只强调消费者一方的诉求,对我们的善意解释,采取模糊处理手法,充斥着对我们的无端指责,这样的报道岂有客观公正可言!”
主观臆断。个别记者采用“钓鱼”手法,获取所谓素材,主观推断产品有问题,或者用观点代替事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国(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说:“当我们中招时,赶紧与某媒体商议能否删除稿件,尽快消除不良影响。该媒体工作人员称,最近来了一名新主管,对经营工作抓得很紧,非常期望双方能有一些实质性的合作。还有一种惯用的手法,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合作金额,稍有迟疑,又发一系列报道,企业只得乖乖投降,花钱买个平安。”
谨防媒体丧失公信力
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企业向新闻监管机构反映某些媒体不良情况的申诉。
这是否说明新闻媒体与记者就可以随意刊发虚假信息?显然不是。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对2011年以来社会广泛关注的4起虚假新闻报道的调查及处理情况予以通报,针对《新财经》杂志、《广州日报》等4家媒体存在使用网络虚假信息、新闻细节不准确等问题,对涉及单位和记者进行严厉处罚。该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入开展针对虚假新闻的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对新闻机构及新闻记者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复杂,舆论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重大事件的披露和解决也得益于此,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但是,部分媒体也暴露出急功近利、专业精神欠缺等“硬伤”。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认为,“公众需要的是事实真相,不是旧闻新炒,不是新闻的‘移花接木’,更不是动机不纯、追求利益的满嘴胡说。在强大的媒体舆论重压下,企业似乎成了‘弱势群体’,这种做法绝不是一个成熟、客观、负责任的媒体所为,其公信力必将遭到质疑。”
个别媒体记者滥用话语权,随意刊发虚假新闻,试图谋求商业利益,任其蔓延下去势必会给整个媒体行业带来诚信危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对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表示担忧:近年来,我国媒介市场化的步伐很快,又恰逢媒体的转企改制,这对媒体今后的定位是个巨大挑战。一方面,媒体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肩负着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经营,没有利润可能就会破产。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对媒体今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命题,值得深思。
公信力,对于媒体来说,就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媒体刊发的不实报道,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被“棒杀”企业损失较大,但从深层次剖析,媒体才是最后的输家。如果丧失了公信力,媒体将会怎样?